在心脏疾病治疗领域,心外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中的心内科与心外科,曾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而如今,二者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技术无缝衔接,在复杂病例处理上展现出高效能,真正达成 1+1>2 的疗效,为心脏疾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体验与康复希望。
内外科技术的无缝衔接,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心内科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微创手段为特色,心外科则在开胸手术、复杂心脏结构修复等方面拥有优势。当二者实现技术衔接,便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疗体系。例如,在处理主动脉瓣疾病时,对于高龄、高危患者,心内科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瓣膜严重钙化、合并复杂结构异常的患者,单纯 TAVR 难度较大。此时,心外科医生可先通过微创技术进行瓣膜预处理,再由心内科医生完成 TAVR 手术,两种技术完美衔接,既降低了手术风险,又扩大了治疗适用范围,让更多患者受益。
复杂病例的高效处理,凸显了内外科结合的巨大价值。心脏疾病往往并非单一病症,很多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心脏问题,如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等,这些复杂病例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难题。内外科结合模式下,通过多学科会诊,能快速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治疗效率。以一位同时患有严重冠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和房颤的患者为例,以往可能需要先在心内科进行冠心病治疗,再转到心外科处理瓣膜问题,最后再针对房颤进行治疗,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且各阶段治疗可能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而在结合模式下,心内科医生评估冠脉病变情况,确定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的方案;心外科医生根据瓣膜病变程度,制定修复或置换计划。通过一次综合会诊,就能确定完整的治疗流程,各环节紧密衔接,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也提高了治疗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打破学科壁垒,是实现 1+1>2 疗效的核心前提。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心内科和心外科在治疗理念、技术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可能出现治疗意见冲突的情况。而打破壁垒后,两个科室的医生共享患者信息、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在治疗理念上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治疗目标。例如,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心内科医生更倾向于介入治疗的微创优势,心外科医生则更注重手术的彻底性。通过打破壁垒,双方共同研究病例,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简单先心病,由心内科医生主导治疗;对于复杂先心病,采用内外科联合手术,先由心内科进行介入封堵部分缺损,再由心外科进行微创手术处理剩余问题,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了创伤,实现了疗效的最大化。
心外与内科的结合,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实现了技术的无缝衔接,让复杂病例得到高效处理,真正实现了 1+1>2 的疗效。这种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高效的治疗服务,也推动了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攻克更多医学难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未来,随着这种结合模式的不断完善,必将为宿州心脏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