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夏末,宿州心脑血管病医院(皖北医院东区)的各个科室走廊里,悄然多了五抹鲜亮的红色。这五面分别悬挂在心外与结构性心脏病科、麻醉科、综合监护病房等不同区域的锦旗,共同讲述着56岁张大叔从濒死边缘被拉回的生命故事。每一针金线绣就的字迹里,都凝结着尖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饱含着一个家庭对救命之恩的无尽感激。
张大叔的生命警报,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拉响。无明显诱因的胸痛如影随形,活动时像被无形的手攥紧心脏,休息后才能稍缓。2025年5 月29 日,东部战区总医院的胸痛三联检查已发出严峻警示:升主动脉扩张,左心增大,左回旋支中远段近乎闭塞,多支冠状动脉存在中度狭窄。可辗转治疗后,胸痛仍反复发作。6月12日,宿州某医院的检查单上,肌钙蛋白 I 虽未达心梗标准,但 BNP 指标飙升至 3709pg/ml,心电图 ST-T 段的异常波动,加上阵发性端坐呼吸,无不昭示着心力衰竭已进入危险的 Killip II 级。当家属带着他冲进皖北医院急诊室时,这个患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脑梗死、贫血且需长期血液透析的男人,已经被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感染等疾病缠上,生命体征如风中残烛。
急诊造影结果让所有医生心头一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 80%,回旋支近段狭窄90%且远端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 心脏的供血要道多处濒临断裂。第一次PCI手术中,医生们试图开通闭塞的回旋支,可 Sion 导丝在病变处反复尝试均告失败,1.0*10mm 球囊支撑也无济于事,手术被迫中止。转入 ICU 后,床边血液透析维持着肾功能,输血纠正着重度贫血。经心外科邱立成主任会诊后经家属同意转入心外与结构性心脏病科继续治疗,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稳定内环境、利尿等对症治疗,可张大叔的病情仍在恶化。7月25日,床边彩超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医生紧急施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可不稳定型心绞痛仍频频发作,每一次胸痛都可能是最后的告别。
“必须上 ECMO!” 曾祥军博士在多学科会诊中斩钉截铁。彼时张大叔因严重心衰无法平卧,常规支架手术根本无从谈起。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了唯一能为他争取手术时间的生命桥梁。7月26日清晨,一场多科室协作的生死营救拉开序幕:邱立成主任带领团队快速建立 ECMO 体外循环,当暗红色血液流经氧合器变成鲜红色回流体内时,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稳住了;结构性心脏病学科带头人丁飞副主任医师则在 ECMO支持下,开始了高难度的支架植入 —— 左前降支中远段斑块钙化严重,他采用高压球囊预扩张;钝缘支近中段 90% 狭窄处,精准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回旋支 - 钝缘支分叉病变处,双导丝技术确保支架定位精准。四枚支架成功植入后,造影显示TIMI3级(最佳血流状态),手术间里压抑已久的空气终于有了松动。
术后转入综合监护病房,刘如喜、祝经韬主任团队 24 小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外与结构性心脏病科护理团队则细致处理伤口、调整体位,连每一次翻身都精确到分钟。当张大叔从昏迷中醒来,第一次顺畅呼吸时,家属在病房外早已泪流满面。
出院那天,张大叔的儿子捧着五面锦旗,逐一看望救命恩人。送到曾祥军博士、丁飞副主任手中的“无影灯下化腐朽为神奇,医术高超 妙手回春沐春风”;邱立成主任团队接过的“和蔼可亲 尽心尽责,用心呵护 点亮生命”,致敬 ECMO 技术与心脏介入的完美融合,见证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的技术突破;心外护理团队收到的“送药量温服务臻 白衣天使不虚名, 白衣燕帽洁无尘 细语柔声更可亲”,诉说着日夜守护的辛劳;麻醉科陈海涛主任的 “精心呵护患者,专业细致尽责”,彰显围术期管理的关键作用;综合监护病房的 “尽心尽责情暖人心,精心护理情系患者”,记录着与死神赛跑的日日夜夜。“每一面锦旗,都该挂在该去的地方。” 张大叔的儿子哽咽着说,“是这么多科室的医生护士一起使劲,才把我爸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如今,五面锦旗静悬于宿州心脑血管病医院各科室走廊。它们是患者家属感恩的证明,更是医院多学科协作、技术突破的缩影。心外与结构性心脏病科“内外衔接”,凝聚合力,实现1 + 1>2的效能。手术室中,ECMO 机械声与患者心跳共鸣,不同科室医护并肩守护生命。此刻,医学的温度与技术的力量交相辉映,绽放动人光芒。
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