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形成
药理作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对β受体几乎无作用。
通过激动α受体,可引起血管极度收缩,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急救时补充血容量的辅助治疗,使血压回升,暂时维持脑与冠状动脉灌注,直到补充血容量治疗发生作用;心跳骤停复苏后血压维持。用法:开始8-12μg/min,调整滴速以达到血压升到理想水平;维持量2-4μg/min。
注意事项:与血管扩张剂合用,保留β1受体的激动作用同时抵消α受体激动作用;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强烈的血管收缩可使重要脏器血流减少,肾血流锐减后尿量减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缺氧和酸中毒;持久或大量使用时,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排血量减少;注意静脉输注时沿静脉路径的皮肤是否发白、局部皮肤有无破溃,紫绀、发红等;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后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过量时可出现严重头痛及高血压、心率缓慢、呕吐、抽搐;
肾上腺素VS去甲肾上腺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和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是因为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力不同。
肾上腺素是α、β受体激动剂,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和β2受体。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是α受体激动药,对心脏β受体作用较弱。临床常作为升压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β受体激动剂,对β1和β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α受体几无作用。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及冠脉亦不同程度舒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其对心血管作用: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变大。
适应症:1.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2.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用 法:剂量通常从0.5~1.0µg/min开始,逐渐增加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药理效应。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氧耗,降低心肌灌注压,可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慎用于冠脉供血不足者。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既有α受体激动作用,又有β受体激动作用,此外还有特异性受体—多巴胺受体1和2的作用,生理条件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临床应用中,其作用是浓度相关性。小剂量:0.5-2ug/kg.min,
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利尿中等剂量:2-10ug/kg.min,直接激动β1受体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强心大剂量:>10ug/kg.min,激动α受体,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升压由于增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可防止由这些器管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
在相同的增加心肌收缩力情况下,致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较弱。对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休克患者尤为适用。注意事项:剂量>5µg/kg·min时,肺动脉高压和体循环阻力大的患者要慎重,应采取能改善组织灌注的最低剂量;剂量过大(20~40µg/kg·min)可导致心率过快,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储备耗竭,使患者对缩血管药物丧失反应;有指征尽早使用;用注射泵或输液泵给药,以确保剂量的精确控制和输入速率均一;停药前逐渐减量,以防低血压;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氧耗(可导致心肌缺血)和乳酸产生增加,增加肺循环阻力(可使心排量下降);大剂量可引起恶心、呕吐;不可与碱性药物混用(如速尿)
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丁胺为多巴胺同系物,要作用于β1受体,对β2及α受体作用弱;能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以增强心肌收缩和增加搏出量,使心排血量增加。因多巴酚丁胺同时具有正性肌力和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因此常不会导致动脉压发生明显变化。如出现收缩压增高10~20 mmHg以上,或心率加快10~15次/分钟以上,应认为过量,宜减量或暂停给药。增强心肌收缩力较加快心率明显优点,并能加快房室传导。治疗剂量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而对心率影响不大,耗氧量增加亦不多。与多巴胺不同,多巴酚丁胺并不间接通过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临床上多利用其强心作用。
多用于:1.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表现为心排量增加,肺动脉压和肺小动脉契嵌压下降,尿量增加。2.心脏术后低排高阻型心功能不全。3.急性心梗并低心排量。4.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下降,在血容量补充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用法:2.5-10μg/kg.min,在每分钟15μg/kg以下的剂量时,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基本无变化;大剂量使用仍产生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