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孔肯雅热成为热门话题,多地出现相关病例,引起广泛关注。这个疾病到底是什么?如何预防?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白纹伊蚊就是我们常见的“花蚊子”,身上有黑白花纹 ,在我国分布广泛。
这种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
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全球化发展,我国也出现过输入性病例和局部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 - 12天,多为3 - 7天。发病后,患者常突然起病,症状明显。
高热: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甚至40℃以上,持续高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峰热,即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持续3 - 5天恢复正常。
关节剧痛:多个关节和脊椎疼痛、肿胀,全身性肌痛,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受累明显,腕关节受压疼痛剧烈,病情发展快,短时间内关节功能可能丧失 ,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会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
皮疹:发病后2 - 5天,超过半数患者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高热时先物理降温,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避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关节疼痛严重用镇痛药物;脑膜脑炎患者防治脑水肿,使用甘露醇、速尿等降颅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预防:
控制传染源: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发病后5天内)要防蚊隔离,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上报。
切断传播途径:一是做好家庭清洁,定期清理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易积水的容器,每周至少一次,不给蚊子留下繁殖的机会。二是在房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也可以用电蚊拍、蚊香、杀虫剂等消灭蚊子。
保护易感人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产品。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清晨和傍晚)长时间待在树荫、草丛、河边等蚊子多的地方。如果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14天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马上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
虽然基孔肯雅热听起来可怕,但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就能有效预防。大家也不用过度恐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