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杀手就在身边!警惕热射病
今年的高温天气似乎比往年更加猛烈。烈日之下,汗水浸透衣背的工人、奔波在外的快递员、烈日下坚持训练的消防员,还有那些在闷热房间里舍不得开空调的老人,他们正面临一个无声却致命的威胁——热射病。
热射病,通俗来说就是“重度中暑”,它可不是普通的热得难受,而是身体在高温“烘烤”下彻底崩溃的危急状态!
想象一下,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人体这台精密的“空调”超负荷运转也无法有效散热时,核心体温会像失控的火箭一样飙升,短时间内突破40℃。身体内部如同沸腾的开水,细胞开始被“煮熟”,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纷纷罢工。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一旦发生,短短10-30分钟就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死亡。那些在高温作业中突然倒下的身影,很多都是热射病的受害者。
热射病发作迅猛,识别早期信号是救命关键!当出现以下任何一个危险信号时,请务必高度警惕:
体温像着了火:核心体温飙升,摸起来皮肤滚烫(常超过40℃)。
脑子像被“煮糊”:意识模糊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甚至抽搐昏迷。
皮肤像被“烤干”:异常干燥、发红、摸起来烫手
心跳:脉搏快而强,自己都能感觉到心脏“咚咚”狂跳。
呼吸:呼吸变得快而浅,甚至困难。
“酱油尿”是警钟: 肌肉严重损伤溶解,尿液颜色变成浓茶色甚至酱油色(横纹肌溶解)。
热射病面前,没有人是“铁打的”! 这几类人群尤其要敲响警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消防员、快递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在烈日炙烤下。易感人群: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且常伴有基础病。慢病“携带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身体应对高温压力的能力更差。运动“发烧友”:在炎热潮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或军事训练者。
与其等上门,不如主动筑起防线!
1. 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非必要不外出。户外工作者务必调整作业时间,利用清晨和傍晚。寻找“绿洲”:尽量待在阴凉通风处或开启空调的室内。别心疼电费,空调是预防热射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建议设置在26℃左右。没有空调,风扇配合湿毛巾或在地上洒水也能有效降温。 穿戴“护甲”:外出务必戴宽檐帽、太阳镜,选择轻薄、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棉麻为佳),打遮阳伞。
2. 主动喝水,别等口渴:口渴时身体已缺水。少量、多次、规律饮水是关键。推荐白开水、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矿物质的运动饮料。每小时补充200-300ml水分(大约半瓶矿泉水)。 警惕“隐形脱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肠胃。含糖饮料、浓茶、咖啡、酒精饮品(尤其是啤酒)会加速水分流失,尽量少喝或不喝。
多吃富含水分的瓜果蔬菜(西瓜、黄瓜、西红柿、生菜等),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
3. 车辆变“烤箱”:千万不要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停驶的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能在几分钟内飙升到致命高度。下车前务必反复检查后座!室内也需“战高温”: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风扇、湿帘等降温。关注室内湿度,必要时使用除湿机。特别关注独居老人,确保其防暑降温条件。药物需“降温”:某些药物(如部分感冒药、腹泻药、精神类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或出汗功能,高温天服用需格外留意身体反应,必要时咨询医生。
运动要“降温”:避免在高温高湿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时选择阴凉场所,穿着透气衣物,每15-20分钟补水一次。运动后需逐步降温,避免立即冲冷水澡。
4. 关心身边“高危”: 特别关注身边的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常打电话或上门探望独居老人,提醒他们开空调、多喝水。 留意自己及周围人是否出现中暑先兆(如大量出汗、心慌、恶心、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或热射病信号。在高温作业场所,建立“结对子”互相观察机制尤为重要。
万一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时间就是生命!
立即识别,停止活动。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脱去多余衣物。
争分夺秒物理降温! 用一切可能方法:冷水浸泡:是最快的方法(如浴缸、水桶),注意保护头颈。持续冷水喷洒/擦拭:全身喷洒冷水或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大血管处。冰袋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上述部位(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 强力扇风:用扇子或风扇对着患者吹,加速蒸发散热。目标是核心体温快速降至39℃以下!在积极降温的同时,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地点和患者状况(如“疑似热射病,高烧、昏迷”)。持续降温直至救护人员到达。切勿因自行送医而延误宝贵的现场降温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