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an Bei General Hospital of Wanbei Coal power Group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隐形杀手”
时间:2025-4-3
点击数: 331
字体:
作者: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是一种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慢性血管疾病。通俗来说,动脉血管内壁逐渐形成斑块(类似水管中的水垢),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下肢的血液供应受阻。患者轻则行走困难,重则面临截肢风险,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二、病因:谁容易被它盯上?

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1.“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  

2.吸烟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使血管痉挛、硬化。  

3.肥胖或缺乏运动者:代谢紊乱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4.中老年人群: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男性多于女性。  

5.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三、典型症状:从“腿脚发凉”到“走不动路”

疾病进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隐匿期:下肢发凉、麻木,皮肤苍白或发紫,常被误认为“老寒腿”。  

2.间歇性跛行期: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疼痛、酸胀,休息后缓解(如“走200米疼到必须停下”)。  

3.静息痛期:即使不活动,脚趾或足部也会剧烈疼痛,夜间尤甚。  

4.组织坏死期:皮肤溃疡、坏疽(发黑),可能继发感染,面临截肢风险。

 

四、诊断:如何揪出血管问题?

1.体格检查: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2.踝肱指数(ABI):通过测量踝部与上臂血压比值,评估下肢缺血程度(正常值>0.9)。  

3.血管超声:无创检查血管狭窄位置和血流速度。  

4.CTA/MRA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清晰显示血管三维结构。  

5.DSA(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五、预防:守住血管健康的“三道防线”

1.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每年筛查血管功能。  

   戒烟限酒,饮食低盐低脂,多吃深海鱼、燕麦等护血管食物。  

 

2.二级预防(早诊早治)

   出现腿麻、间歇性跛行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三级预防(延缓进展)

   确诊后坚持用药,定期复查血管情况,避免外伤和感染。

 

六、误区澄清

误区1:“腿疼是关节炎,贴膏药就行。”  

  →动脉缺血性疼痛需专业评估,盲目热敷或贴膏药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2:“装了支架就一劳永逸。”

  →支架术后仍需长期服药,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  

 

总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提高健康意识,早发现、早干预。若您或家人出现下肢冷、麻、痛等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及时就诊,别让“腿上的危机”演变为“生命的威胁”。

 

小贴士:每天快走30分钟,既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又能延缓动脉硬化,是最简单的“护腿良方”!

免责声明:

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