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五脏,不同的口味偏好或摄入,直接影响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
中药治疗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纠正偏性的脏气,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食用糖,也属于甘味食物,有补脾之效。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糖"吧除了麦芽糖外,白砂糖、黄糖、红糖、冰糖等各种食用糖,它们都主要由蔗提炼而成,按照精制程度分是:冰糖>白糖>红糖(黄糖)>黑糖。精制程度越高,品质越纯,但不同的糖的功效与其纯度无关,而与其所含成分有关。
1.冰糖 冰糖是由白砂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带有清爽不腻的甜味,可用作各种滋补食品的调味辅料。冰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病症。在乌梅冰糖饮中,酸味的乌梅开胃消食,甘味的冰糖可补益脾土,两者配合共奏开胃养阴之功。
2.白砂糖 白砂糖食物蔗糖含量一般在95%以上。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其内服具有补中缓急、生津润燥等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久咳不愈等证。白砂糖外用具有凉润的营养作用,如口舌生疮或溃烂时,白糖外敷有利于创面愈合。
3.红糖 红糖是指由甘蔗经榨汁后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红糖味甘、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暖胃、缓中止痛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之胃痛、腹痛患者。与白糖相比,红糖性温的同时还能活血化瘀,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常泡在空调房、偏嗜生冷,一杯红糖水可以起到健脾暖胃的作用。
4.黄糖 黄糖严格意义上,是红糖的一种。红糖在熬制过程中火候较小,色泽较淡时,会呈淡黄色或青色,制成的便是黄糖。黄糖的功效作用和食用禁忌与红糖相类似,其温性应较红糖弱。
5.黑糖 黑糖是一种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带蜜成型的蔗糖,制作工艺较红糖复杂,有独特的焦香味。黑糖的功效与红糖类似,但温通力度更强,所以除了具有红糖的功效,其还可温经通络。现在市场上流行黑糖姜母茶,所谓的姜母就是老姜,味道辛辣,最善温中祛寒,搭配甘温的黑糖,适合寒证疼痛者服用。
6.麦芽糖 麦芽糖又叫饴糖,一般由玉米、大麦、小麦、粟(小米)或玉蜀黍(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饴糖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生津润燥和润肺止咳等功效。脾胃虚寒的人适合吃饴糖,单味饴糖内服即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冲服,每次15~20克,饭前服用。但湿热内郁、腹胀呕吐、痰热咳嗽和小儿疳积等人群不适合食用饴糖。
糖不能多吃:《黄帝内经》载:"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起",适当吃点甘味食物可以补益脾胃,但是如果过量就容易造成壅滞。平时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甜食;痰湿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不能过食肥甘厚腻之物,尤其是糖类;糖尿病病人或肥胖者也需慎用。糖类容易受潮,故而应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受潮后的糖容易滋生细菌,最好不要再食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来源:人民网科普,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图片来源: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