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an Bei General Hospital of Wanbei Coal power Group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盛夏高温,心脏拉响“警报”!这份护心指南请收好
时间:2025-6-21
点击数: 12
字体:
作者:

入夏以来,是否感觉心烦气躁、胸闷气短?这可不全是“苦夏”作祟!

科学研究敲响警钟:高温,是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2022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明确指出: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升高2.1%! 为何酷暑如此“伤心”?

大家该如何守护心脏安全度夏?这份科学护心指南请务必收好!

高温之下,心脏为何“压力山大”?




“冷热夹击”,血管不堪重负

  • 频繁穿梭于40℃+的户外高温与20℃左右的空调低温之间,血管经历着剧烈的“收缩-舒张”循环。

  • 这种极端的温差变化,如同反复弯折金属导致“金属疲劳”一样,会损伤娇嫩的血管内皮细胞。

  • 后果:显著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极易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致命性急性心血管事件。

冰饮刺激,血压血脂齐升

  • 冰淇淋、冰镇饮料、生冷食物虽能带来一时畅快,却暗藏危机。

  • 过冷刺激:直接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剧烈波动。

  • 高糖高脂:许多冷饮和消暑零食含有大量糖分和脂肪,会升高血脂、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脏泵血负担。







情绪“中暑”,心率和血压飙升

  • 高温易使人烦躁、焦虑、情绪失控。

  • 情绪剧烈波动时,身体会大量分泌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速、血压骤然升高,让心脏承受巨大额外压力。

科学护心,“五要六不要”




 护心“六要”:积极行动,为心脏减负

  • 晨起睡前勤补水:睡前及清晨醒后,适量饮用温开水(约200ml),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预防夜间和清晨血栓形成。

  • 小口慢饮是王道:夏季出汗多,补水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猛灌大量水,以免血容量骤增,加重心脏负担。随身带水杯,随时抿几口。

  • 多吃“红色”护心果: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尤其富含钾的如香蕉、橙子)、豆类。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辣椒、西瓜) 富含抗氧化剂(如番茄红素),中医认为有补心气、养心血之效。

  • 午间小憩养心神:利用午间炎热时段小睡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身心疲劳,稳定心率,养护心脏。避免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 坚持每日快步行: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快走或慢跑等有氧运动30分钟左右。规律运动是强健心脏、降低心脑血管风险的基石。

护心“六不要”:避开雷区,远离风险

  • 运动后别贪“透心凉”: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切忌立即猛灌冰水或冷饮!这极易引起冠状动脉严重痉挛,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应小口喝常温水或淡盐水。

  • 汗如雨下别直吹空调:大汗淋漓时进入空调房,务必先擦干汗,避免冷风直吹。骤冷是导致血管痉挛、引发心血管意外的常见诱因。

  • 大汗后拒绝“冷水浴”:大量出汗后,至少休息10-15分钟,待心率平稳、汗止后再洗澡。水温应接近体温(37-40℃),避免冷水刺激。

  • 熬夜透支要不得: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夏季昼长夜短,更要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扰乱自主神经,导致心率失常、血压波动,危害心脏健康。

  • 别用糖饮代替白水:拒绝用含糖饮料(汽水、果汁饮料、奶茶等)解渴!它们会增加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风险,间接损害心血管。白水最佳,可加柠檬片、薄荷叶增添风味。

  • 莫让烦躁“火上浇油”:积极调节情绪,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愉悦。遇事冷静,多想开心事。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是心脏健康的“大敌”。







高危人群,夏季尤需加倍警惕!

  • 已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

  • 老年人群,特别是合并多种慢性病者。

  • 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 肥胖、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者。

以上人群在夏季要更加严格地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规律服药,出现任何不适(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加重、头晕、晕厥等)应立即就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