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an Bei General Hospital of Wanbei Coal power Group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肌酐偏高是怎么回事?一文读懂肌酐
时间:2025-2-24
点击数: 1064
字体:
作者:

什么是肌酐?肌酐是肌肉代谢的废料,99%的肌酐由肾小球滤过,经尿液排出体外。通常每20克肌肉代谢可产生1毫克肌酐,血液中的肌酐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部分,外源性肌酐是蛋白质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


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内源性肌酐每日生成量几乎恒定,当外源性肌酐也就是通过饮食摄入的蛋白质相也对恒定时,血肌酐浓度同样是相对恒定的。因此,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肌酐同样可以反映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但是误差偏大。


血肌酐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排出肌酐的多少,但是肾脏的代偿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两个肾脏都正常,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50%,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


什么是肌酐偏高?肌酐值比正常值高就叫肌酐高,肌酐包括血肌酐和尿肌酐,但血肌酐衡量肾功能更有意义,所以肌酐高一般就指血肌酐高。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06μmol/L,当血肌酐超过106μmol/L时意味着肾脏可能出现损伤,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106μ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μmol/L为肾功能损伤期,451μ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

但是不同地域、不同体重、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性别的人群,肌酐水平在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是存在差异的。而在不同测试方法下测得的肌酐值同样存在差异。比如幼儿和成人,女性和男性,正常人和健美人士,他们的肌酐值平均水平存在人群差异;而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苦味酸法和酶法(酶法相对更准确,误差为±2.9%),测得的肌酐值也会不同。


为了便于临床操作,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卫生标准中,血肌酐正常值参考标准为:男性54~106umol/L;女性44~97umol/L;小儿24.9~69.7umol/L。但是这个标准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所以现在仍然有很多医疗机构的参考上限为88、97、106、133μmol/L。

什么原因会导致肌酐偏高?肾脏除了具有一部分内分泌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生成尿液,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同时经肾小管重吸收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微蛋白、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肾脏作用就好像一个筛子,把有害的物质筛出去,把有用的物质留下来。如果肌酐偏高,说明肾脏的清除功能受到了损伤,肾脏的清除率下降。如果大部分机体的代谢产物与毒物不能被肾脏滤出,就会出现尿毒症


人体的每一颗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每一个肾单位都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这些肾单位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车间,共同完成肾脏的屏蔽、滤过和重吸收功能。


当肾小球过滤率降低的同时,往往通透性增加,使本来不能被过滤的大分子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大分子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于是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和血细胞,即蛋白尿和血尿。


导致肌酐升高原因,按照血液→肾脏→尿液的排泄顺序,可以分为三类:由于血液灌注不足、肾脏缺血而导致的肾衰竭(肾前性);由于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受损(肾性);由于是尿路排尿不畅导致肾衰竭(肾后性)。

如失血、休克、呕吐、腹泻、烧伤、利尿剂、低蛋白血症等导致体液和血容量下降;心力衰竭,肾动脉狭窄,普利、沙坦类降压药等导致肾小球血流灌注不足。

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IgA肾病等原发性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狼疮紫癜乙肝、肥胖等继发性肾病致肾小球受损。

如氨基糖苷类抗菌素、造影剂、解热镇痛药、马兜铃酸中药、环孢素等肾毒性药物导致的肾小管间质受损;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蛋白尿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感染导致的肾小管坏死。

如输尿管结石导致的尿路梗阻,输尿管狭窄导致的排尿不畅,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不畅等梗阻性肾病。输尿管过短,膀胱三角肌组织发育不良等引起的原发性尿反流;膀胱高压、膀胱肌无力等引起的继发性尿反流等导致的尿反流肾病

肌酐偏高怎么办?首先不要紧张,一定要配合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找出肌酐偏高的原因。肌酐偏高的原因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生理性肌酐偏高,比如一些肌肉发达或大量运动以后导致的一过性肌酐偏高。这时候肌酐可能比正常范围偏高一点,但其他检查指标都正常,这种情况即使肌酐比正常人偏高也属于肾功能正常。

如果是病理性的,我们要结合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免疫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肾穿刺检查等手段确诊病因,明确病因后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不盲目相信“偏方”、“秘方”,都能获得相对良好的预后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