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肠息肉是肠粘膜表面上隆起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有蒂或无蒂。
大肠息肉示意图↑↑↑
息肉病,是指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目前进行APC、MUTYH、MMR基因检测,大多可作出遗传性诊断。常见的息肉病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肠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Gardner综合征)。
02
从病理上可分为:
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03
04
小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因此往往不容易被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05
1、肠息肉的预防:
我们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家族史的及早进行筛查等,就能有效预防;做肠镜检查是阻断肠息肉癌变进程的最有用方法,一旦发现息肉就切除它,不给它癌变的机会。建议大家看看锋哥既往的科普文章:《医学科普︱50岁以后都要做结肠镜吗?多久做一次?》
2、肠息肉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者,不需要特殊治疗。腺瘤性息肉,则建议进行治疗。
对于直径<2cm、数量少的小息肉可采用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且数量较多、直径≥2cm的广基型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当发现肠息肉时不需要恐慌,因为息肉不论是什么类型的,都还是良性状态,还没有发展到癌,发现了就切掉并定期复查,基本上就不会得肠癌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息肉切除后再检出率可高达86%,因此术后一定要遵医嘱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