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水平一升高,容易发生痛风;而痛风的典型症状就是:在清晨或半夜突然急性疼痛,70%的患者首发于单侧足部跖趾的关节,其余多为单侧跗骨。主要症状是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轻微碰触都会产生剧烈疼痛,不敢负重行走,活动明显受限,伴有明显触痛,发病后4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5~7天逐渐缓解。
所以,血尿酸升高了就会出现手脚关节痛风吗?
答案显然不是的。可能毫无症状,也可能有症状但你肉眼看不出来。
不同时期的高尿酸,肉眼可见的症状或有或无
高尿酸血症虽为导致痛风发作的最重要生化基础,不过根据过去的研究结果显示,约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患有痛风,而没有并发痛风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由此可知高尿酸血症并不等于痛风,高尿酸血症是血清中尿酸盐过饱和的生化紊乱现象,而痛风则是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引发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在初始尿酸升高时,不仅手脚,甚至包括其它身体的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症状;若单钠尿酸盐沉积关节附近时引发炎症(痛风急性发作),方能出现关节痛风的症状,以脚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
若单钠尿酸盐继续沉积时并未引发炎症(痛风缓解期),那手脚关节也不会有何症状。但如果时间够久,3-5年以上,就会逐渐出现小如米粒、大如鸡蛋的痛风石,初起质软,后逐渐变坚硬;经常与鞋子、衣物摩擦的部位还会破溃,流出黄白色脓状或豆渣状液体。
表面无症状,影像学下骨质却在被侵蚀
只要血尿酸高了,单钠尿酸盐就无时无刻都在沉积,在沉积时除了引发炎症导致剧痛外,最大的危害是对临近软组织和骨质不可逆的破坏。
1.软组织改变
痛风的早期X线表现仅有软组织肿胀。常发生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或偏侧局限性膨大,密度增高。好发于跖、趾、指、掌及膝关节旁、肘关节鹰嘴两侧,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
随着病情迁延和进展,尿酸盐以结晶形式沉积在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中形成痛风结节。X线上多表现为关节周围明显偏心性肿胀,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密度均匀且明显高于炎性软组织。痛风结节内的钙化影即为痛风石,通常发生在痛风结节的边缘,呈不规则或云雾状致密影。软组织内结节影是痛风X线的特征性表现。
2.骨侵蚀
早期痛风性关节炎邻近骨质结构完全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沉积的尿酸盐侵蚀、压迫邻近骨关节,CT上可表现为软骨下少量边缘清晰的囊变。随着尿酸钠盐的进一步沉积,多处关节组成骨受到累及,尤其多个跖趾关节出现中央性、边缘性或关节周围骨侵蚀,表现为骨皮质边缘出现的小圆形骨质缺损或浅弧状压迹,骨质缺损的中心常与软组织结节的中心相重合,这是本病较为特殊的征象。骨侵蚀进一步加重,出现痛风骨破坏的典型表现。CT上表现为关节附近边缘锐利的小囊状或穿凿样圆形骨质破坏,骨破坏区边缘部翘起且突起。病灶邻近骨质结构基本保持正常。受累关节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成正比。大量痛风石沉积可使关节广泛破坏,骨质吸收,呈笔尖状畸形。由于骨的修复作用,骨破坏边缘致密且可伴骨赘形成。当伴有继发性骨关节炎时,关节间隙可变窄,甚至出现关节脱位、畸形或强直。
双足CT示:外踝及跖趾关节多发软组织高密度影(提示痛风石),相邻骨结构侵蚀
3.缺损区边缘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
此表现可能与局部病变的修复或继发关节损伤有关。
4.骨端增大和骨皮质膨胀
此现象多因尿酸盐晶体的中心向外增大,并有骨膜新生骨形成造成。
5.关节间隙均匀性狭窄
由于关节间隙变窄系关节软骨破坏所致,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均出现较晚,且常发生于明显的骨质破坏之后,因此,即使有广泛骨质侵蚀或破坏,其关节间隙仍保持正常。只有痛风性关节炎晚期,少数跖(掌)趾(指)关节和腕关节间隙呈现均匀性狭窄,偶可见骨性强直。
X 线平片像,双足第1跖趾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边缘见边缘清晰锐利的穿凿样骨质破坏区。双足拇外翻畸形
图16-16.痛风患者双足正位X 线平片像,显示双足第1跖趾关节间隙明显变窄,
关节边缘见边缘清晰锐利的穿凿样骨质破坏区。双足拇外翻畸形
6.骨质疏松
一般认为X线上无骨质疏松表现。但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或失用性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无论发生在关节内和(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均可造成关节结构破坏、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