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引入PICC导管技术 为危重患者搭建“生命通道”
近日,医院重症监护室(SICU)成功为多名危重症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显著提升了患者救治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成为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患者谢某某,因“外伤后头部流血伴肢体活动不能2小时余”于2024年8月入院,诊断为1多发伤 2.脊髓损伤(C3-6) 3.颈椎骨折C5 4.颈椎骨折C6 5.颈椎棘突骨折(C3) 6.四肢瘫痪 7.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 8.硬膜下血肿(大脑镰) 9.头皮裂伤 10.闭合性胸外伤 11.肋骨骨折(右侧4-5前肋) 12.双肺挫裂伤 13.面部皮肤擦伤.至此已住院长达280 天,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卧床时间长,营养需求大,需要长期输注脂肪乳剂,脱水剂及高钾液等高渗性药物,频繁更换外周静脉通路导致治疗效率降低且增加患者痛苦。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医疗团队为患者置入PICC导管, 家属曾多次称赞此举。该措施获得家属高度认可。
**技术优势凸显:安全高效减轻痛苦**
PICC导管作为长期静脉治疗的“黄金通路”,其尖端定位至上腔静脉,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血管损伤。据SICU护士长许红云介绍,传统中心静脉置管存在较高感染和血栓风险,而PICC在超声精准引导下,具有创伤小、留置时间长(可达数月至1年)、药物输注安全性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注高渗性药物、肠外营养或化疗的危重患者。
**多学科协作保障患者安全**
医院组建了由重症医学科、超声科、血管通路门诊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严格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实时超声导航及术后X线定位,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数据显示,自今年开展该技术以来,已成功为多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重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导管相关感染率同比下降70%。
**人文关怀融入技术创新**
“置管后患者不仅能自主翻身,还能在病情允许时坐起进行康复训练。”相较于传统置管部位限制,PICC允许患者更大范围的活动,显著提升了卧床患者的生存质量。科室还特别推出“导管维护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指导家属参与居家护理。
目前,该院正将PICC技术推广至全院,未来将通过互联网医院,让患者享受到居家护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项精准医疗创新成果。
附加:
免责声明:
本文仅做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来源:xxx,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图片来源:xxx